北京高校众多,形成了多个高校集中区,这就为未来人口下降,整合高校资源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一些学科优势不明显,综合实力不强的高校,与其坐等人口下降招生困难,不如主动求变,整合资源,实现发展。当然,这也离不开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
北方工业大学是一所工科特色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是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的市属重点大学,入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6年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后历经北京工业钢铁学校、北京冶金专科学校、石景山冶金学院、北京钢铁学校、北京冶金机电学院等阶段,1985年更名为北方工业大学;先后隶属于中央重工业部、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9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8年划归市属。
学校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校园占地面积仅452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下设有15个学院,开设39个本科招生专业;建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8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现有教职工1200多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7000人,其中硕博研究生近4000人。
学校虽然在强校如林的北京并不突出,但在北京市属大学中,实力也不容小觑。
首钢工学院是首钢集团举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与首钢技师学院,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北京钢铁学院分院,1994年更名为首钢工学院;1999年以后,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2024年,首钢工学院恢复本科招生。学校校园占地面积仅250余亩,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下设8个教学单位,开设6个本科专业,20个高职专业;现有教职工百余名,学生人数2000多人。2025年又将新增一个本科专业。
笔者基于两校现状、合作基础及高教改革趋势,对首钢工学院整体并入北方工业大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首要的是两校均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晋元庄路,主校区仅“一墙之隔”,物理空间整合难度低。由于同属工科院校,已经建立常态化互访机制,两校已经签署了战略协议,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共建产学研平台,聚焦技术攻关与人才共育。
其次,两校学科互补性强,北方工业大学以工为主,计算机科学、电力电子工程见长,拥有博士点及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而首钢工学院聚焦冶金、机电等应用型领域,实训资源丰富,与首钢集团深度绑定。合并后可形成“学术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闭环。
当前正处于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阶段,北京提出京西高校“集约化发展”,合并符合疏解非首都功能与高教资源优化导向。
但当前也存在着管理体制冲突,虽然同为公办院校,首钢工学院隶属首钢集团,北方工业大学是北京市属高校,合并需突破包括资产归属、薪酬体系的校企权责分割。
因此合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分任务,做好风险防控。现行深化联盟,共建共享教学科研资源,推动课程学分互认;随后推进相近学科逐步合并,采用双聘制度过渡师资,减少合并阻力,最后借鉴全国众多的成功合并范例,将首钢工学院划转为市属高校,首钢集团转为合作企业, 撤销独立建制,整体并入北方工业大学。
同时,可以设立“校企联合管委会”,首钢集团保留董事席位,参与战略制定但剥离日常管理。其次,保留“首钢工学院”作为二级学院名称。
北方工业大学受制于可拓展空间不足,正在筹划往郊区延庆迁移,但这就失去了北京核心区的优势,而首钢工学院需要在高考人数未来将逐年下降的趋势下进一步寻求生存和发展,这为两校合并提供了基础。
总之,两所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地理邻近、学科互补、政策支持等作为合并基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合并需解决市属高校与国企附属院校的管辖权整合问题,且在合并过程中,可能引发原有权力结构的抵制。但各方不能固守利益藩篱,北京市要高位推进,牵头协调权责重构,不能简单行政合并而忽视差异。学校方面也要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充分考虑教师的薪酬、职称体系差异,照顾学生感受,积极利用政策,推进两校整合。
倍悦网配资-股票配资十倍网站-股票配资免费-杠杆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